上期了解了納米孿晶這種神奇的結構在金屬材料領域的應用,今天歸納一下其在超硬材料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人們通常認為鉆石是自然界硬度最高的物質,但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團隊在2013年合成出了一種硬度超越鉆石的新材料——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這種納米孿晶CBN塊狀樣品具有光學透明性,維氏硬度測試可以達到108GPa(超越鉆石的100GPa,),而一般市場上的立方氮化硼材料的硬度值只有其一半左右。
硬度能夠得到如此提升的奧秘在于其內部的納米結構??茖W家們使用洋蔥般層狀結構的氮化硼顆粒,然后將其在1800攝氏度高溫和15GPa環(huán)境下壓縮,在這種超高溫高壓條件下這些晶體發(fā)生再結晶并形成孿晶結構。在納米孿晶結構中,相鄰的原子共用一個邊界,就像公寓樓里相鄰的房間共用一堵墻壁一樣。
為了讓晶體硬度更高,科學家們盡量讓晶體顆粒的體積變小,這就讓它的結構被瓦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為極小的顆粒就意味著要想在其緊湊的原子之間插入其它東西變得越發(fā)困難。然而隨著晶體粒徑尺度的變小,這樣的做法遇到了瓶頸:在大約10納米的尺度上,晶體結構的內在缺陷效應幾乎已經(jīng)開始抵消緊湊結構帶來的穩(wěn)定性了,反而開始削弱整體結構。然而納米孿晶的形式可以進一步提升結構強度,對于氮化硼來說,其可以達到在4納米尺度上保持強度。
通過極端高溫高壓得到的晶體結構在極高的溫度下也仍然是穩(wěn)定的。這種材料還具有高氧化溫度和高斷裂韌性,遠遠超過商業(yè)化硬質合金的韌性??梢哉f,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結構實現(xiàn)了優(yōu)異的熱穩(wěn)定、化學穩(wěn)定性和超高硬度的完美結合。從而使其成為適合工業(yè)應用的理想材料。
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硬度和韌性大幅提高
田永君院士團隊及其合作者研究洋蔥碳在高溫高壓下的相變過程,通過壓縮洋蔥碳,2014年成功合成出了硬度超過金剛石一倍的納米孿晶面金剛石(nt-Dia)結構,創(chuàng)造了材料硬度新的世界紀錄。在較高溫度下,洋蔥碳轉變成了單相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孿晶的平均厚度小到5nm。這種納米孿晶金剛石具有從未有過的硬度和穩(wěn)定性:維氏硬度約為天然金剛石的兩倍,在空氣中的起始氧化溫度比天然金剛石高出200攝氏度以上。
為了研究其硬化機理,研究者們首先通過分析納米孿晶金剛石中位錯性質,將位錯滑移劃分為三種模式:塞積穿透模式、受限滑移模式及平行孿晶界滑移模式。然后,通過分子動力學方法,計算三種位錯滑移模式下的臨界分切應力。最后,根據(jù)相關模型,獲得不同孿晶厚度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其計算值與實驗結果很好吻合。該研究結果表明,納米孿晶金剛石高的硬度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金剛石高晶格摩擦力,另外一個是由霍爾佩奇效應引起的高的非熱激活應力。
田永君院士領導的團隊,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王雁賓教授合作,利用分子動力學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研究了納米晶和納米孿晶金剛石的強化機理。對于納米金剛石,拖拉面位錯運動與晶界原子相關的運動之間的競爭導致了反霍爾-佩奇效應。對于納米孿晶金剛石,雖然拖拉面位錯運動仍然占主導,但由于沿孿晶界面的滑移在能量上并不比沿其他滑移面的滑移更具優(yōu)勢,所以孿晶界面不容易遷移,結構比較穩(wěn)定。因此,隨孿晶厚度的減小,孿晶界面仍能起到阻礙位錯運動的作用,從而抑制了反霍爾-佩奇效應的產生。特別地,該研究將材料化學健與位錯運動模式建立了關聯(lián),初步揭示了化學健的性質(例如方向性等)對位錯運動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該研究結果為材料力學性能的微觀機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見解。
2020年,田永君院士等人表征了金剛石復合材料的結構,這種金剛石復合材料由相干的界面金剛石多型體(不同的堆積順序),交織的納米孿晶和互鎖的納米晶粒組成。復合材料的結構比單獨使用納米孿晶更能提高韌性,而且不會犧牲硬度,最終克服了硬度和韌性之間矛盾。測試結果表明,單邊緣缺口梁的韌性是人造金剛石的五倍。
2021年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教授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fā)表了題為“含不同多型體納米孿晶金剛石的增韌和裂紋愈合機制”的研究論文。通過大規(guī)模分子動力學方法,并結合斷裂力學理論,李曉雁團隊從原子尺度上揭示了含不同多型體納米孿晶金剛石的增韌和裂紋愈合機制,為設計和制備強韌協(xié)同的新型超硬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李曉雁教授團隊首先建立了含有多種多型體結構和納米孿晶的原子模型,然后采用大規(guī)模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了裂紋在含不同多型體納米孿晶金剛石中的擴展,研究了裂紋與納米孿晶以及多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基于斷裂力學理論定量計算了含不同多型體納米孿晶金剛石的能量釋放率(表征材料的斷裂韌性),同時分析了納米孿晶和不同多型體對于增韌的貢獻。
大規(guī)模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揭示了三種典型的增韌機制:孿晶界和多型體的相界能夠有效地阻礙裂紋的擴展,導致裂尖前方非局域化的塑性變形;裂紋在孿晶區(qū)或多型體區(qū)域會發(fā)生偏折,形成“之”字形或蜿蜒的裂紋擴展路徑;裂尖的高應力水平導致裂尖區(qū)域發(fā)生相變,形成無序的原子鏈團簇。
同時,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展示了在卸載過程中,表面相對光滑的裂紋會發(fā)生逐漸愈合。這一裂紋愈合行為與卸載過程中裂紋表面的共價鍵重新形成有一定的關聯(lián),并且愈合的程度依賴于裂紋表面的光滑程度。這一裂紋愈合行為表明,相比于傳統(tǒng)的金剛石,含不同多型體納米孿晶金剛石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科學家們的努力讓材料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讓我們逐步認識了科學的真諦,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逐步應用到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展成為生產力。感謝這些偉大的科學研究者,向他們致敬!